close

"we are living in a multilingual society" (Henry, 2006, in DEAKIN ECL773 study guide).

最近寫作業寫到了有關bilingual(雙語)跟multilingual(多語言)。
很多國家都不只有一種語言,
上個禮拜上課老師提到台灣有超過三十種語言的時候我還嚇了一跳。
三十種!?
原住民十族還是十一族,再加上客家話,台語,然後大家都講的國語,都還不到二十種,
哪來的三十種。
原來小小的台灣竟然也有這麼多語言,不過好像有六種已經即將瀕臨滅亡。

我們學到了code-switching,當人在不同情況或面對不同人的時候會使用不同的語言。
在台灣我們或多或少都會講兩種語言,有些人會講更多,就像我老爸。
除了會說國語,台語,客家話他也溜的很。
工作的時候他說國語,在家跟我們用台語,跟我奶奶他們那邊的親戚就用客家話。
變化自如。
我們其實也是台語國語混著用,有些人甚至就把它們結合變成台灣苟以。
可是一次用三種語言,這我就有點沒辦法想像。
老爸應該可以說是native speaker for Mandarin, Taiwanese and Hakka。
跟我這種英文日文是後天學來的感覺不太一樣。
後天學來的語言在怎麼好也不會變成native speaker。
我多少可以了解他在什麼時候會轉換成什麼語言,
可是我很難想像他在轉換語言的時候難道不會覺得有困難嗎?
至少當我在轉換英日語的時候會有點遲鈍,因為有時候講一種講習慣了,要突然變成另一種有點小障礙。
而且台語很久沒講,覺得有點"生鏽"的感覺。=="

我們覺得在自然不過的東西,對某些人卻是難以想像。
比如像我同學,頂多只能說是bilingual speaker,只會他們國家的語言跟英文。
所以當我們寫到multilingual的時候他說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寫。
因為他沒有這種經驗。
所以我就提供給他老爸的情況當參考。

然後就覺得:老爸其實也蠻厲害的嘛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mita 的頭像
    emita

    艾蜜莉隨便亂寫

    em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